800小说网 > 暗黑大宋 > 第843章 朔正

第843章 朔正

800小说网 www.800xs.in,最快更新暗黑大宋 !

    就在大伙心惊肉跳中,王巨忽然开口。

    “自古以来,治理百姓的手段无非有两种,一是愚民,典型的就是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,告诉百姓,有人生下来,那怕是呆子,也是高人一等的,有人生下来,那怕是才高八斗,只要出身不好,也是低人一等的。这样,将各阶层百姓放在一个不动的位置上,再用一些手段,让百姓变得愚昧,心甘情愿的过着贫苦的生活,国家也就稳定了。哦,对了,除了我们中国以前的一些落后朝代外,还有南方蛮人小国家的婆罗门教,也是用这种手段维持着各个国家的稳定。”

    实际宋朝有时候依然执行着一些愚民政策,不过大多数人已经否定了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。

    齐人嘛。

    “还有一种,那就是重视民生,使百姓衣食无忧,总结而言,就是以人为本,君是舟,民是水,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不过执行最好的还是我朝,因此虽有一些贼匪暴乱,始终不能动摇国本。”

    “这一条是得到所有士大夫认可的,不过问题是这个人,这个民,是什么样的民与人!或者说,贫困的百姓是不是人,或民。陛下,诸公,在这个问题上,我与许多士大夫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。对于这些贫困百姓,我一直称呼平民,平等的平,或者贫民,贫困的贫。但许多人的称喟则是小民,竖民。”

    “我不说这种称喟对不对,但我想说的一件事则是,之所以有这些称喟,是因为这些人因为贫困,没有机会读书,接受教育,不识字,不知诗书经义,但这些人是否真的愚昧无知?首先我说的是道德观,即便最贫困地区的‘小民竖民’,实际他们同样有着道德观,憎恶坑蒙拐骗,欺诈勒索,巧取豪夺,同样有着朴素的道德观、是非观、人情世务。”

    “再说忠君爱国,朝廷对士大夫的要求仅是公心多一点,私心少一点,将朝廷的利益放在个人家族的利益之上。但在西北,正是一群不识字、不知诗书经义,由小民竖民组成的军队,用他们的生命保卫着大宋的安危!世上最珍贵的是什么?不是荣华富贵,而是生命,连命都没有了,还谈什么荣华富贵!”

    “可是朝廷给了这些小民竖民什么?又给了士大夫什么!”

    其实那一个国家都不会真正做到团结一致,不要提中国人喜欢内斗,看到美帝两党之争吧。为什么有这个一土盖天,同样是内斗之故。

    不过现在是宋朝能否中兴的最最关健时刻,能不能搞出这个一土盖天?

    也就是这些拿着前所未有薪酬的高官士大夫与权贵们,还不如一群连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百姓与大兵哥!

    “祖宗承认精英治国的理念,我也承认精英治国的理念,但无论祖宗,或者是陛下,或者是我,在认可精英治国的同时,还是希望大家公心多一点,以国为重,尽量给普通贫困百姓更多的生机,所以说齐人,这样国家才能长久,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享受一个稳定富裕强大王朝的荣光。”

    “然而自仁宗末年,已经变了味道……”

    “世间有一个最最高贵的职业,他们叫摆渡人,孟子用他的养浩然之气为世人摆渡,齐太史三兄弟用他们的史笔为世人摆渡,苏武用他的符节为世人摆渡,张巡用他的牙齿为世人摆渡,颜真卿用他的舌头为世人摆渡,诸葛亮用他的鞠躬尽瘁,死而后己为世人摆渡,范文正用他的先天之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世人摆渡,恩师用他的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为世人摆渡。”

    “这种气节才是中国的脊梁,何谓脊梁,一是这种浩然的正气,二是凡犯我大汉者,虽远必诛的精神,正是这种自尊自强的精神,才使得汉人在游牧民族一次次入侵之后,依然还能站起来的原因。然而我发现,自仁宗后,这种气节,这种精神,在我朝已经开始全部丢弃了。”

    “当然,想做这种摆渡人真的很难很难,诸公,你们都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,我也没有。不过虽达不到这样的高度,但我们可以做一堆牛粪。”

    “啊,”大伙一起傻掉了。

    “我是一个山沟里出来的野孩子,与诸公相比,确实缺少了一份温润。”

    君子温润,温润如玉。

    不过温润过头了,那则是另一个词,阴柔!

    但王巨不想多说了,继续道:“因此我有时候脾气很不好,倔强。所以那种摆渡人,我是做不来的,但不介意做一堆牛粪,一堆让大宋这株花卉开出艳丽花朵的牛粪!”

    原来如此……几个大佬不知说啥好了。

    “对于世人的评价,我也不会太在意,但不管怎样,在这时候,望诸公支持我,陛下能否成为超越汉宣帝的中兴明君,大宋能否中兴,就在这下面一年来时间了。”

    王巨说完,站起来鞠了一躬。

    这个一土盖天传出来,有两种做措施,一种就是鱼死网破。

    还有一种就是冷处理,但要冷处理,不仅赵顼主动地压着,还要这几个宰相配合着。不然,王巨就是想低头,事儿也闹不清了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做为一个官员,多是说一套做一套的。

    往往一个领导在上面开会,说反腐倡廉呢,但不知道门口正站在******的人,准备等他说完上台去抓捕他……

    宋朝也差不多,只是形式不一样罢了,比如说爱民如子,有多少官员真正做到爱民如子呢?

    范纯仁可不相信王巨就这样轻轻地放下去。

    不但范纯仁,许多大臣也不会相信王巨就这样放过去了。

    随后王巨动态似乎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第二天王巨给蔡确拜了年。

    准确的说,赵顼一朝首相不能包括王巨。可能后人多对宋朝官制很糊涂,其实只要知道了,也不难以甄别。

    比如差官制,职官是拿工资的,阶官是名誉官职,论资排辈的,差官才是实权官。

    比如宰相,西府宰相只有处理军务的权利,对政务只有提议权,相反东府宰相不仅有处理政务的权利,多少还有一些过问军务的权利。

    东府宰相又分为平章事与参知政事两个级别,参知政事无疑是副相了,不过平章事还有一些区别,这个区别也容易甄别,加平章事后面缀集贤殿大学士与昭文馆大学士的只能称为宰相,而不能称为首相,只有缀上监修国史的才是真正的首相,所以这个监修国史并不是真的监修国史,只是一个区别的荣称。后来改制了,则是中书令为首相,在史上则是中书侍郎左仆射为首相,右仆射为次相。

    因此赵顼朝的首相只有韩琦、曾公亮、韩绛、王安石、吴允、王珪、蔡确七人。

    不过也要看,就象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时,东府上面还有章得象与晏殊,不过因为庆历新政,实际上政务大权并不在晏章二人手中,而是在范仲淹手中。同理,曾公亮与韩绛为首相时,因为王安石变法,他们手中的实权并不比王安石多。

    这个性质一直延伸到了王巨,虽然王巨二次进入东府,没有担任首相,上面要么有老王,要么有蔡确,不过实权最多的还是王巨,特别老王死了后首相落到蔡确之手时。

    就是现在,王巨在朝堂上或多或少还有着巨大的影响力,但要怎么看了,如果蔡确心胸狭隘,弄不好两人就会反目成仇,不过王巨一直做得不错,第一蔡确这个首相确实等于是王巨让给他的,第二王巨一直没有与蔡确争过,加上两人在政务上冲突不多,故总体而言,蔡确与王巨关系还是不错的。

    这时候,王巨拜访蔡确想要做什么?

    随后不久,连元宵节都没有过,王巨就离开了京城。

    现在西北还是天寒地冻之时呢,王巨根本不用这么急。因此这更让某些人忧心仲仲,他们倒不是担心王巨学习安禄山,在宋朝想做一个权臣是可以的,但想做安禄山是很难很难。之所以担心,乃是王巨一旦去了前线,更容易弄出些风波来。

    不过担心者,或者担忧者,只是极少数知道内幕的人了。

    京城里议论最多的还是宫宴上发生的事,王巨在宴会上莫明其妙的举动,以及朝廷同意与西夏议和。

    前面的倒无所谓了,权当王巨发了一回神经。

    主要的还是后面,朝廷在这个大好局面下,为什么要与西夏议和。

    缺钱吗?

    可能会缺一点吧,如果不是高级官员,不知道王巨接下来的庞大移民计划以及修彻一道长城,甚至会认为朝廷的库存完全能应付接下来的平夏战争。

    缺将帅吗?别逗了。

    缺武器吗?更不要提了。

    或者说缺少后勤,那也不对,这几年不知运了多少后勤去了西北。

    其实再迟一点,后勤则会让许多人怀疑,不过现在嘛,天气还是很冷的,大多数运输都停了下来。

    因此许多官员真以为朝廷与西夏议和了。

    这让许多官员与百姓感到不解。

    其实宋朝去年年底就暴露了“野心”,无他,因为从年去年底就颁发了诏令,自今年起更改年号,号为“朔正”。

    如果不更改年号,今年则是元丰十一年,这个无所谓,不一定非得过了十年就一定要更改年号,就象唐太宗,为君王二十三年,只用了一个年号,永贞。

    有的君王则喜欢更改年号,比如宋仁宗用了九个年号,有的不喜欢更改年号,比如唐太宗只用了一个年号,唐玄宗只用了两个年号,不喜欢更改年号的皇帝未必是好皇帝,喜欢更改年号的皇帝也未必是坏皇帝,这只是个人爱好罢了。

    赵顼一朝原先只用了两个年号,熙宁,元丰,现在用了正朔,只不过三个年号,实际也不算多,就连宋太祖还用了三个年号呢。

    但是年号有两个注意事项,第一个不能与前朝年号重叠。

    这里有一个故事,据说赵普读书读得少,赵匡胤有次召集大臣议改年号,改元乾德,乾为极阳之卦,人君之卦,人君有德,赵普连连说好。一旁的卢多逊脸上掠过一丝阴笑,数年之后,宋朝灭掉后蜀,后蜀皇宫里一些物品送到皇宫,赵匡胤无意中发现了有乾德字样,大惊,立召集大臣询问。卢多逊立即上前说,此乃伪蜀曾用年号。赵匡胤立即派人查典阅典籍,果然如此。于是一怒之下,拿起毛笔在赵普脸上打了一个叉。赵普脸色黯然地离开朝堂,子让他洗脸,赵普拒绝。第二天上朝,赵匡胤看到赵普脸上墨迹还在,询问,赵普说,臣犯下大错,无陛下口谕,不敢洗脸。赵匡胤哈哈一乐,此事就了结了。但从此以后,赵普与卢多逊就结下了仇恨。

    这个故事不可信,因为卢多逊那时还是一个地方官员呢,直到开宝时才担任翰林学士,进入到高层行例,如何在乾德年间就有资格参议年号?

    因此又有了另一个版本,赵匡胤用了乾德年号,大家一起未注意。直到灭蜀后,后蜀有宫女被送入后宫,一天赵匡胤观赏此宫女的镜匣,发现铜镜背面有乾德四年铸五个字样,大为吃惊(因为那时才是乾德三年)。于是召重臣询问,赵普等宰相答不上来,赵匡胤又召集诸学士,学士陶谷、窦仪就说道,此镜一定乃是前蜀物事,前蜀王衍曾用过这个年号。赵匡胤听了才恍然大悟,说了一句,宰相必须用读书人。

    但这个传闻也不大可信,特别是后面的那句话,多半是后来士大夫弄出来的玩意,因为知道这件事后,赵匡胤也没有更改年号,乾德年号依然用了三年,直到乾德六年的第二年,才改了开宝这个年号。

    不过它确实是宋太祖君臣犯下的一个错误。

    为何?

    在古代记事时,不可能存在公元多少年,而是用年号缀多少年,比如贞观十五年,唐太宗命李道宗护送李道宗的女儿文成公主入藏,其实就是公元641年发生的事。比如赵顼于史上元丰八年春天去世,其实就是公元1085年发生的事。

    这是大一统的,即便割据时代,年号也最好不能重叠,比如开宝之时,因为南唐与吴越向宋朝称臣,这两国用的年号就是开宝了,但其他割据国则用了其他年号,如北汉同时间是天会、广运,南汉是大宝,辽国是应历、保宁,大理是顺德、明政,于阗是天尊,西北生女真起义所建立的定安国则用了元兴这个年号。

    如果翻开此时南汉的书籍或者一些物事,上面有大宝十年的字样,则是公元968年了,也就是宋朝的开宝元年。

    但若是年号乱用,整个时间就乱了套,最少在整理史书时会产生许多混乱。

    其次年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,就象熙宁,熙,兴盛、和乐与喧闹纷杂之义,宁是平安平静,两个字联在一起就明白赵顼的苦心,好了,现在是朕即位了,俺父亲也入土为安了,那么濮仪之争引起的种种争执也好平息吧。

    还有一个有名气的熙,康熙,安定争执,俺大清入土中原已成定局,你们这些汉人就不要再反抗吧!

    再如元丰,其实从这时候起宋朝的“经济危机”已经化解,至少积欠没有了,国库开始充盈,所以用了这个年号。

    于是又造成另一个问题,中国历朝历代不仅有诸多大一统王朝,还有许多小割据国,伪国,想要年号不重叠,又要有一定象征与吉祥的意义,那么越往后越难以取年号,故明清时诸君王无奈之下,多只用一个年号了。

    因此今年更改年号,不用多做其他解释,关健是这个朔正的象征意义。

    何谓朔正?那么得看另外一个词,正朔。

    大年初一叫正朔,还有帝王新颁的历法也叫正朔,因此在上古之时,从夏到商到周到秦到汉,帝王易姓受命必改历法,直到汉武帝时,才沿用了传说中的夏制历法,也就是最早的农历,一直沿传到后世,这个历法才稳定下来。

    不过正朔自此已经赋予了更多的意义,那就是天下最正统的王朝。

    所以三国时蜀国大臣雍闿为了美化蜀国的正统,说,今天下鼎立,正朔有三。

    显然蜀国肯定不是三国时的正朔了。

    那么到了宋朝之时呢?宋朝似乎大一统了,但为何黑汗那边称辽国才是中国?

    因为宋朝做为大一统王朝,面积最小,实力也很弱,别问西晋,如果不是西晋内部闹了一个八王之乱,不要说余下的那点可怜的匈奴人了,就是鲜卑人也不可能入主中原!

    故做为一些有远大抱负的人,总觉得宋朝这个正朔王朝有点儿名不副实。

    那么什么样的王朝才能称为名实相符的正朔王朝?

    首先交趾得拿下的,因为自古以来,交趾就是中原王朝辖下的管区。

    大理不一定要真正治理,但最少得让它属于中原王朝的羁縻区。

    这两条目标已经提前实现。

    然而北方呢?

    西北不提西域吧,现在科技生产力与交通就是这样了,即便西域与青海高原上所有部族政权一起主动投靠宋朝,怎么治理啊?

    但最少河西走廊与灵原平原、南北河套得属统治或羁縻起来。

    可这一大片地区不但不能治理与羁縻,相反地成了宋朝的恶梦。

    再看东北,不提辽南、汉江以北的高丽地区吧,最少幽云十六州这个北方最最关健的门户,得属于中原王朝的吧。只有到了这一步,宋朝才能真正称为大宋,或者真正的正朔王朝。

    好了,明白了这个涵义,那么就知道何谓朔正了,也就是从今年起,宋朝开始向这个真正的正朔王朝大步的进军。

    但就在这个关健的时刻,朝廷议和了?朝廷议和了!(未完待续。)